原來小卷是戴蛙鏡 ㄟ~ 哈哈~!!

小卷(鎖管)而與魷魚不同之處在於「鎖管有蛙鏡」

由於鎖管類通常棲息在近海或貼近海底的混濁水域中,因此眼睛就仰賴眼膜保護。

 

這本圖鑑看起來很棒~  有興趣的人應該可以買起來收藏喔~ 畢竟是歷經20年研究上市.....

以下資料來源: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0227/

天天吃卻跟它不熟?台灣第一本頭足類動物專書,歷時20年研究上市

「台灣『第一本』『台灣產』『頭足類專書』終於出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邀集重量級頭足類海洋生物分類學家盧重成教授、及其學生鍾文松博士編纂《臺灣產頭足類動物圖鑑》,花了20餘年採集標本,彙整、編輯工作更耗時將近12年,收錄102種頭足類動物,從科普角度出發,教導使用者一步步從構造、生活習性、生態學習辨認物種。

《臺灣產頭足類動物圖鑑》主要編輯、科博館生物學組助理研究員李坤瑄表示,「你看台灣面積才占世界面積多少,但台灣採集得到的頭足類動物種類,就占了世界已知種類的1/8!」

台灣特有種燕尾烏賊(照片提供/鍾文松)
台灣特有種燕尾烏賊(照片提供/鍾文松)

頭足類動物:腳長在頭部四周

何謂頭足類動物?顧名思義,「就是腳長在頭部四週的無脊椎軟體動物。」李坤瑄舉例,烏賊、軟絲、鎖管、魷魚、章魚……等都是台灣常見的頭足類動物。「不管是對人、或對海洋生物而言,頭足類動物都是很重要的食物來源。」

李坤瑄表示,不僅大型魚類、鯨豚會捕食頭足類動物,「甚至大型頭足類動物也會吃小型頭足類動物。」同類相食的情況極為常見,「肉食性的頭足類動物是重要的食物供應者,也是重要的捕食者,能平衡海洋生物生態。」

烏賊、軟絲、鎖管、魷魚、章魚都是頭足類動物,怎麼分?

對大眾而言,「頭足類動物」向來不容易辨認,而李坤瑄甚至以「外星人」來形容頭足類動物家族。李坤瑄先簡單針對台灣常見頭足類動物族群做出以下說明(有五種,記得點選):

 
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八腕目(Octopoda)。章魚僅有8隻腕,腕上的吸盤沒有柄,沒有齒環,也沒有內殼,身體柔軟。

 

章魚(李坤瑄提供)
章魚(李坤瑄提供)

完整標本照、生態照,協助分辨特徵構造

李坤瑄指出,「餐桌上的頭足類、標本頭足類都與活生生的頭足類動物落差很大。」活生生的頭足類有很強的變色能力,甚至能模仿環境在體表產生突起,「但他們一旦死掉,就不會變色,突起也都消失了。」

由標本鑑定頭足類品種有其難度,一般人會先分出其係屬哪一大群頭足類,「可能會先分出牠是烏賊、鎖管、還是魷魚。」但有心研究頭足類動物者就必須著眼於更多細節特徵,「比方說吸盤有幾列、觸腕穗上齒環大小如何排列、腳的比例與排列……等等。」才能細分出種類。

也因此,該書編排一路從頭足類構造、外形、生態習性、生活環境等科普知識出發,再一一描述台灣所採集到的102種頭足類名稱、構造及特殊分類特徵,「除了附上標本照之外,也會盡可能提供生態照。」李坤瑄表示,生態照的意義在於,圖鑑使用者能清楚看到該生物在不同環境狀態下所產生的顏色變化、突起,「這才能做成實用的野外圖鑑。」

中國槍魷--透抽(圖片提供/科博館)
中國槍魷–透抽(圖片提供/科博館)

關鍵特殊構造特寫,方便讀者辨識

另還會放大幾個關鍵特殊構造特寫,「像是頭足類吸盤中用於捕捉獵物的齒環、觸腕穗上的吸盤、或一些特化構造。」李坤瑄表示,比方說,有些雄性頭足類動物有幾隻特定的腳會變形成交配用的腳。

不僅如此,不同頭足類動物體內的內殼也會有所不同, 「有的內殼厚、有的內殼薄、有的內殼是圓的、有的內殼前端尖尖的……有的吸盤很大、有的吸盤細得跟毛一樣……」李坤瑄表示,而這也都是盧重成、鍾文松二位作者在整理物種時所比對的關鍵重點特徵,「開始編輯就需要慢慢對照:同一科不同種哪裡不一樣。」因此該書也特寫關鍵特殊構造的正、反、側面,以利讀者辨識。

大王魷魚 觸腕穗吸盤(圖片提供/李坤瑄)
大王魷魚 觸腕穗吸盤(圖片提供/李坤瑄)
昆氏武裝魷-鉤狀吸盤環(攝影/李坤瑄)
昆氏武裝魷-鉤狀吸盤環(攝影/李坤瑄)

12年費心彙整編輯

也因其比對、分類工作量龐大,「幾乎是把它當成很大的論文在寫,寫到都快要哭出來了!」李坤瑄靦腆笑道,盧、鍾、李三人花了10年彙整」編輯,「有的照片拍得不滿意,又重新拍了一次。」初稿完成後,前前後後校對、調整又花了將近2年,「重新看樣書可能才發現,某一種少拍了什麼構造,又回頭找標本出來補拍。」

21740771_1563662157014959_3787524009042908578_o
海洋生物分類學家盧重成教授(圖片提供/盧重成)
鍾文松博士(圖片提供/鍾文松)
鍾文松博士(圖片提供/鍾文松)

台灣頭足類動物豐富, 超過全球已知種的1/10

而被問及臺灣的頭足類動物資源豐富嗎?為何要特別出一本「頭足類動物專書」?「以種類來說算是相當多的。」身為《臺灣產頭足類動物圖鑑》主要編輯者,李坤瑄表示,光是圖鑑就收錄了102種,「這都是有確實在台灣海域採集到標本的。」另有將近50種尚未發表的新種頭足類動物,「已經遠遠超過將近全世界已知種的1/10。」

「台灣東、西岸海水深度落差差距很大,從淺海到幾千公尺深的深海都有,有潮間帶、沙石海岸、礁岸、泥灘地、河口地,也有深海冷、熱泉……」李坤瑄進一步表示,再加上北回歸線通過台灣,淺海就可分成熱帶、亞熱帶,而深海則延伸至太平洋深處,頭足類物種也就隨之豐富,「像我們現在採集到最深的標本是4,800公尺的深海章魚。」

台灣不僅頭足類動物種類多樣,「台灣海域甚至會出現特殊物種,尤其是『章魚』。」李坤瑄表示,相較於魷魚,章魚的移動能力沒有那麼強,也就比較容易發展出台灣特有的章魚物種,現在台灣海域就已發現25種章魚;另外,像是燕尾烏賊、叉尾烏賊,目前全世界也僅有台灣有發現。

叉尾烏賊(圖片提供/科博館)
叉尾烏賊(圖片提供/科博館)

過度捕撈,部分族群幾乎崩解

即便台灣海域頭足類動物種類豐富、數量龐大,被問及台灣頭足類動物是否同樣面臨「過度捕撈」危機,李坤瑄坦言,「相對來說,數量還是下降得蠻明顯的。」甚至舉出金山、萬里、淡水河口一帶,當地居民俗稱「猴水」、「鉤嘴仔」的近海小章魚為例說明。

「金山、萬里、甚至淡水河口過去常見這種身體大約僅有2、3公分大的近海小章魚……」李坤瑄表示,過去北海岸的老先生、老太太都會拿鉤子去鉤來賣,因為牠小、又要費工去抓,往往一斤能賣到1,600元,「後來有一陣子,開始有人用石炭酸灌入石縫,逼出小章魚,就省去了人工。」而後又隨著周遭環境改變,整個族群近乎崩解。

「這是台灣特有種,甚至是還沒發表的新種!」李坤瑄大嘆,甚至還未釐清到底是一個族群、還是兩個族群,「因為有發現,金山、萬里那一帶族群,跟淡水、三芝沙崙一帶族群的出現時間、繁殖季節有些不同。」然而,還等不及釐清疑問、甚至發表,「猴水」族群就幾乎快要找不到了。

扁船蛸的雌章魚,會分泌製造美麗的體殼(上圖)身體及白色的卵串都隱藏在體殼中(下圖)

Argonauta argo 扁船蛸(圖片提供/李坤瑄)
Argonauta argo 扁船蛸(圖片提供/李坤瑄)
三芝古庄村 扁船蛸(圖片提供/李坤瑄)
三芝古庄村 扁船蛸(圖片提供/李坤瑄)

頭足類是海洋重要生態,出專書盼大眾認識

頭足類動物之於海洋,扮演著平衡生物鏈的角色;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前主任邵廣昭深感頭足類動物急劇減少,於推薦序文中大嘆,「地球上有將近91%的海洋生物迄今還沒被發現、命名,」但卻因為人類過漁、棲地破壞、污染、以及氣候變遷,而正在快速地減少或瀕臨滅絕。

科博館館長孫維新於出版序表示,編纂台灣第一本台灣產頭足類專書,希望大眾除了「海鮮」之外,有機會以專業、有趣的角度,認識海洋中的重要主角。

臺灣產頭足類動物圖鑑--封面(科博館提供)

臺灣產頭足類動物圖鑑–封面(科博館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干寶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