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發育的營養需求與照護調理
台北市立中醫醫院
青春期是人體各器官成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約從10-12歲開始,一直到16-17歲。民間所謂的「轉大人」正是少男、少女在青春期經過的蛻變後發育成人的最佳寫照。

青春期是每一個必經的成長過程,雖說身材的高矮胖瘦,多半由遺傳決定,但是後天的營養、良好的作息、運動的習慣及正確的運動觀念更是影響青春期發育的重要因素。

以現代營養學的觀點:青春期的發育需要熱量、蛋白質及鈣質的大量補充。因為此時活動量大,足夠的熱量攝取,方可應付成長所需。對於偏食習慣的孩子,應予以矯正飲食觀念,並補充及平衡孩子成長所需的熱量及營養素。可於三餐之間,可以給予牛奶、布丁、麵包等點心,以強化營養之需求。

運動的好處在於曬曬太陽,流流汗水,使新陳代謝加快,身體產生適度的疲勞及營養需求,生理產生調節的作用,這時刻所有補充的營養涓滴都能被吸收,胃口也會自然變好。為了修補疲累,身體也能留得住營養,這時候,骨頭密度自然增加,肌肉更加結實,反應會更敏捷,體格也更強健。

運動對生長板軟骨的生長潛力有大的影響:過大的壓迫會抑制生長板的成長,因此過早接受重量訓練者較不容易長高;而適量、有韻律的運動卻可促成生長,喜歡跳躍運動的兒童較容易長得較高,所以最好多鼓勵他們從事跳繩、打籃球或排球等體育活動。

女生平均約到十六歲、男生約十八歲左右生長板軟骨就會停止作用並消失。不過,因為遺傳、運動、營養及其他後天的因素影響,每個人的發育情況也都不盡相同。台灣諺語不就說:「渣埔(男生)大到二五,渣某(女生)大到大肚。」

中醫認為,青春期有些時常困擾少男少女的症狀,如青春痘、肥胖、月經失調、第二性徵發育遲緩,或是其他壓力性症候憂鬱、焦慮、失眠、食慾不振等,都可以中醫來調理治療。有時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疾病,在青春發育期間給予適當的調養照護,不但對於改善體質有很大的幫助,有時甚至可以不藥而癒。

腎為先天之本,「腎主骨」是傳統中醫所強調的轉骨觀念,腎氣的盈虧,主導著發育情形的好壞,所以在發育期間,可以選擇如山藥、杜仲、續斷、骨碎補、補骨脂、菟絲子、肉蓯蓉等補充腎氣且藥性較為溫和的藥材食用。脾胃為後天發育之本,脾強胃健則對營養的消化吸收好有助於生長發育,每週吃一次山藥四神湯以開脾助消化,可以達到小兵立大功的效果。

值的一提的是,有些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太過於殷切,用補太早,以至於揠苗助長。其最好不要太早服用補腎轉骨方藥,以免造成性早熟。服用促進發育補品的最佳時機,女性約在初經前後,男性約於12~13歲左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干寶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